簡論【米糕龜作品】

文 / 紀紐約 / 2010

「乞龜」文化在我的生命歷程裡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我會說它就是我的「美感原型」。而光是美的物品其實還不至於如此影響我,深刻之處在於我看到「有人用雙手做出具有美感的東西」。於是對於「塑型」這件事,我從透過觀察師傅製龜的過程中,在很小的時候就學習到了。裡頭包含造型的實體感、簡約的線條、豐富的色彩搭配等。


若以美學的觀點看待這個具有美感的東西 —— 「米糕龜」,它是停留在傳統藝術的「模仿」與「再現」階段,但若以它所內含的觀念與媒材選擇觀之,它則是接近當代藝術的。

「分食」,一直是乞龜文化裡的精隨,以共享的方式將平安龜分送給大眾吃。而這就涉及到「與他人的關係」,透過吃 / 接觸而產生。從現代藝術的觀點裡,作品是高貴且獨有的、包含它的收藏機制,即使在公開展演時與人們是共享的,但它的共有關係仍需打上個問號。反之,在「分食」這樣一個傳統概念裡,我發現它更有力的提出不一樣的想像。形式上以「有人用雙手做出具美感的東西」為藝術品而成立,觀念上則強調共享而非擁有,而媒材的選擇導致作品最終是消失的,也就是說此藝術品非永恆。

共享、消失、非永恆,這條線軸,改變了原本作品的存在狀態以及與觀者的關係。他人不但碰觸到作品,甚至某種程度上的擁有作品,並且以一個「事件」的型態被保留下來。大家記得某年某天一起分享的歷程,而非實體物件的儲存。這就是我看到的當代藝術精神,對於藝術作品神聖化與獨有化提出批判,進而對作品化提出質疑。


我以我所詮釋在乞龜文化中「分食」的當代觀念為主軸,做了這件行為作品,在行為現場有所限制也充滿變化的狀況下呈現出來。對我個人來說,這是藝術家與他人「接觸」的延續,還沒了結。就像每年仍會持續上演著乞龜活動與分食傳統。




 Sticky Rice Turtle,行為作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