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ㄏㄡ Store 當代傢俱店 〉Howl Store,2014
-----
展覽:ㄏㄡ Store 當代傢俱店
媒材:限地製作計畫
地點:齁空間,台南
Howl Store
Site-Specific
Howl Space, Tainan, Taiwan
創作自述:
如果「現地製作」(Site-Specific)的技術,可以運用在創立一間本地商店上,那麼「ㄏㄡSTORE」就是這項技術的實踐。在空間硬體上,我翻轉了「齁空間」的身份,使它回到日常的景觀,變身成了店面,同時回應了替代空間關於現實的本質問題;而軟體方面則挑選了「座落在兩端之間」的當代物件(藝術 / 設計、傢俱 / 雕塑),編織起一條關於人與物件的城市脈絡。而這一切都將在一個展覽的檔期後結束。「ㄏㄡSTORE」做為商店也成為事件。
ㄏㄡSTORE - 當代工藝性的轉換策略
文|方彥翔
在當代藝術展示機制的批判實踐中,我們不乏看見一種案例是:將美術館 / 展場轉變為全然不同屬性空間,亦即使美術館成為「某處」。收起該場所的物件 / 藝術品以騰出空間,除了意味著藝術作品不再是藝術活動中的必需品,往往帶著一種「解放」的美學–政治性任務:重新讓「觀眾行為(spectatorship)」民主化。而即便這個聖化的機制(作為一個權威性的文化場域)不會因為一個臨時性的創作 / 策展行為即瓦解消失,事實上,它也指出了在當代所謂文化場域各方面的裂解,同時也是當代藝術指向性上的裂解。
很明顯的是:無論形式上成為了如何民主的機制,賦予觀眾 / 參與者多少的建構權和詮釋權,未受專業訓練的觀眾在開放的情境下更加困惑、難以進入「藝術」。而十分矛盾的是,這個裂解也確實是藝術一般化,以及藝術與生活溝通、相滲的契機――雖然民主化就意謂著有一種權力包含著進行理解和參與的意願。顯然,當代藝術文化的生產、收受關係在背後有著極為複雜的動態,這個複雜性使得所謂當代藝術的民主性、參與性,變得沒有辦法用單一的效果和評判標準來解答。
紀紐約在台南府城進行的「ㄏㄡSTORE」似乎是有意識的碰觸這個複雜問題的在地面向。「ㄏㄡSTORE」是一間在台南永福路上傢具店模樣的店鋪,它是藝術家紀紐約在「齁空間」所發表的駐村項目 (註1)。在「ㄏㄡSTORE」計畫裡,會看見從文宣開始,藝術家就把自己放置在一個隱匿的位置,僅以一個像是 logo 商標的「NYG」現身。此計畫邀請了六位傢俱設計師 / 創作者,展示他們的傢俱作品,成為一間銷售獨立品牌的小舖。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家意圖操作的一種疊合關係:藝術 / 商業、藝術空間 / 實體店面、策劃藝術家 / 店長、選藏蒐集 / 招商採購。而在相較於企業化經營規模的「真開店」,它只能是一個臨時性的櫃位、營業模式,但這也是突顯在該計畫一種刻意去「諧擬」的幽默調性――它企圖透過這個對商業機制的擬仿,進入一個既輕鬆批判又嚴肅生產的問題地帶。並且,它在反應與回應台南的在地性時,巧妙地涉及了一個由「空間政治」、「工藝 / 設計」與「文創 / 藝術經濟」三個問題所交織組成的一個交界地帶,對於前述所謂當代藝術的民主性的問題,與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現況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項目的副標題:「精神可傢」非常吻合龔卓軍的簡評:「重新再設計了齁空間的場所精神。或者,讓齁空間回到了更深層的在地場所精神,某種當代民藝的場所。」「ㄏㄡSTORE」在空間上重新修造裝潢了一翻,在這個舊式建築裡加設了一些現代的結構設計,事實上吻合與呼應台南的城市紋理,指引我們看向「傢」作為府城之場所精神核心的這件事。這多少令人比對 2013 年九月「歐德 ‧ 展 ‧ 歐德」(許峰瑞策劃)操作了一個商場空間與展覽空間的調換,而紀紐約的計畫是在由居家空間改造後的展場空間裡進行轉換,這更連結到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在《美術館即工廠?》中揭示了一條空間轉換邏輯的線索:工廠被棄置後成為美術館又再度成為藝術工廠。(註2)
原先的私人居住空間,因家庭結構與人口動力的轉變被承租騰空成為了藝術的展示空間。然而,應該是展示的觀看空間又轉換回家居的活動空間 / 客廳(salon)。只是在這新的一層轉換中,加進了另外一個邏輯:不再是私人空間而是一個商場,一個商業性的空間;這是一個過渡性空間,讓你把裡面的「傢俱」購買再移轉進入你的私人空間。而事實上,在中產階級藝術裡的藝術品空間,藝術作品一直都是作為一個室內物件而存活。「ㄏㄡSTORE」所呈現的關係裡,表面上帶出了這個屬於中產階級藝術與生活空間、生活形態間,居住、交誼、生產與經濟的循環關係網絡,但另一方面,這個角度也可以看見「另類藝術空間」是如何在這個結構裡介入,產生助長、質變、破壞或更新的動力,如何作為一個撐張空間政治的角色。
以提出「傢俱 / 工藝品」作為開店的選擇,可能是很單純是藝術與商業連結的一層直接的通道,然而也巧合地反應了一個準確的觀察:「工藝性」作為台南特有在地文化形塑的動力。一方面這種手作的運動,我們會想起在十九世紀末威廉 ‧ 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藝術與工藝」(Art and Crafts)運動,一種回復手工藝精神以區隔於現代工業複製性產品的人文精神。然而,將手作與工藝性放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重新審視,我想主要可以在兩個生產關係結構上作探討。
首先,在本計畫中除了講述工藝內容的本身,也是一種「工藝性」的轉置。事實上,在這些被邀請的工藝師 / 創作者 / 品牌下,他們多數是所謂「業餘」傢俱師――並非缺乏專業技術的業餘,而是傢俱創作 / 製作是外於他們主要經濟來源的活動。傳統的角度看來它是一種民藝,包含在休憩生活中的一環,而在後福特生產狀況的角度下看,傢俱製作作為一種創作事實上是一種對資源派分與勞力重新派分的調節技術,不僅在物質上(進行物料的回收),在勞動形態上或精神面向上是一種「修復」(recovery)的技術。例如:展覽中發明(提示)了一個黑話「角料政治」,它涉及了回收經濟、照料的倫理學與一種話語生產技術。
第二個層次上,當代工藝如果要拿來用作城市精神的反映,事實上必須被放置在「旅行複製時代的城市」(Boris Groys)(註3) 的城市宿命裡進行探討。城市作為一種「非地」(ou-topos,引申為utopia烏托邦)在當代必須成為一個「必達之處」,台南城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歷史古城,自然面對的是一種作為民宿城市(觀光目的)與生活城市(機能目的)之間的張力牽結。而所謂工藝性如何在一個宏觀經濟文化調控結構中,作為一種中介去修補藝術生產與藝術享有之間(甚至藝術外的)的斷裂。
回到展覽小標題:精神可「佳」,這裡有一個言外之音是「創業」精神,台灣整體文化 / 經濟情境中的神話 / 幻見。我們可以看到林百貨這種大型文創商場成功的創造了話題與商機,成為台南的地方性精神標的。然而我認為「ㄏㄡSTORE」似乎運用了一種竊取這份成功的策略,來去看待所謂「local business」的可能性:小蝦米如何游刃有於大鯨魚旁的策略。作為一個「創業」計畫,紀紐約在這個項目裡不單單只想作商業的現場化(in-situ)或藝術現場的商業化,更試圖指向在地脈絡的烏托邦情境。看似品牌經營背後是在地人物誌,一個網絡形成的故事,事實上,「ㄏㄡSTORE」偷偷完成的是另一個任務:一種繪圖(mapping),編繪台南目前的地方誌。
------------
1. 整體項目為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賴依欣所主辦策劃的「駐市計畫」,紀紐約在台南駐村的第一個項目是「三協境–八角圓作品」,「ㄏㄡSTORE」是第二個回應項目。參與的傢俱創作者包含:蔡文章、林建志、李承亮、歐世勛、大錦、木府。
2. 見《台北雙年展演講劇場》,林宏璋、提達‧佐赫德編,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2010。p4-10
3. 見《旅行複製時代的城市》http://dummbleiben.wordpress.com/category/boris-groys/
ㄏㄡ Store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3%84%8F%E3%84%A1STORE-780581618660162/?fref=ts